今日是世界卫生日。
“我们的地球!我们的健康!”
“ 我们需要地球,但地球不一定需要我们”
当全球气温日趋变暖、臭氧层空洞等,不断的影响着空气、用水、粮食供应等等。最终危害的将是人类本身,威胁人类自己的健康和生存。看看气候变化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健康,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?
世界卫生日
全球变暖
增大传染病等健康风险
森林锐减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,海平面上升。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,使氟骨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。海平面上升引发的人口迁移则会增大传染病等健康风险。
臭氧层破坏
引发皮肤病和白内障
人类生产制冷剂产生大量氟利昂,对臭氧层造成破坏,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。过强的紫外线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,诱发各类皮肤疾病,还会损伤眼角膜和眼晶体,引起白内障。
酸雨
令农作物大幅减产
化石燃料燃烧、汽车尾气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。酸雨不仅影响人类心脏和肺功能,还会诱发植物病虫害,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、蛋白质含量降低,进而威胁人类健康。
干旱
危害农牧业生产
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更多干旱问题,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,不仅直接影响淡水供应加剧土地沙漠化,干燥天气还为蝗虫繁衍创造条件,继而造成更大损失。
洪水
威胁生命,增加传染病风险
森林砍伐、耕地扩大等改变了地表状态,加剧洪水的严重程度。洪水及其引发的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会直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,它也为携带疾病的昆虫提供繁殖场所,提升水源性疾病风险。
空气污染
与肺癌、心血管疾病有关
工农业生产、交通运输等产生的烟尘、有害气体污染空气,形成巨大的健康威胁-全世界每分钟有13人因此死亡。空气污染物深入呼吸和循环系统,加大罹患肺癌、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。
应对气候变化
中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
2020年9月,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,并于2021年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。通过引导绿色消费、推动新能源发展等方式,为实现“双碳目标”而努力。
改善生态环境
中国在行动
2021年,我国设立了第一批国家公园,地级及以上城市PM2.5平均浓度下降9.1%,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……未来中国还将持续加大污染整治力度,开展国土绿化,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。
应对气候变化你可以
保护环境、守护健康,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:出行乘坐公共交通,选择节能型电器,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,减少食物浪费,做好垃圾分类。
制作:丁玲